行业技术
康熙帝一生最爱的女人?历史上康熙最爱的是哪个女人
历史上的苏麻喇姑是怎样的人?清史研究表明,历史上的苏茉儿的确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是蒙古族人,出生在科尔沁大草原一个贫苦牧民之家,生年大约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最初名字叫苏茉儿,或苏墨尔,为蒙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在真实的历史上,苏茉儿或者“苏麻喇姑”这个人可以说是整个康熙王朝、康熙皇帝身边的第一的——最重要的——女人!……苏茉儿除了一生不用药这个方面之外,还有一个怪僻,就是这个人一生不洗澡。苏茉儿这个人不是一年洗一次澡,是一年拿水擦一次身上。 这个洗澡跟擦是不一样的。洗澡你要搓。苏茉儿她就是拿清水简单擦洗一遍,擦水完了以后还要烧香拜佛,还要给老太爷汇报:对不起了,我今天进了一点水。
一、苏麻喇姑是一个不寻常的女人
康熙皇帝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是当政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也是为数不多、颇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康熙皇帝的一生,文治武功,雄才大略,开创了彪炳史册的“康乾盛世”。康熙帝的一生尤其是前半生中,有两个女人对他至关重要,一个是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另一个就是他的启蒙老师,孝庄太后的侍女苏麻喇姑。苏麻喇姑是清初历史上的一位特殊人物,作为孝庄太后的陪侍,曾亲身参与了许多历史事件。她虽身为侍女,却与清朝皇室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是康熙帝的启蒙老师,被皇室成员视为至亲,当她以九十高龄去世时,整个皇室为之哀痛。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非凡人物。
网络配图
苏麻喇姑的身世
苏麻喇姑是后人对她的称呼,她最初的名字叫苏茉儿,或苏墨尔,是她的蒙语名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晚期及康熙年间,人们称呼她的满语名“苏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在她病逝后,人们尊称她为“苏麻喇姑”。她在世的时候,不同的人对她有不同的称呼。孝庄太后称她为“格格”,即小姐,是对女子的尊称;康熙帝玄烨称她为“额涅”,即额娘、母亲;玄烨的皇子、公主们称她为“妈妈”,满语中即“奶奶”、“祖母”之意,也可用来通称年长的妇人。从中可见皇室成员对苏麻喇姑怀着一种亲人般的感情。
苏麻喇姑是蒙古族人,出生于科尔沁部的一个贫苦牧民之家,生年大约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年龄比孝庄太后略小。由于苏麻喇姑天生美丽聪慧,远近皆知,在10岁左右时被科尔沁贝勒府看中,进府当上了贝勒寨桑之女布木布泰的贴身侍女,布木布泰不是别人,正式后来大名鼎鼎的孝庄太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布木布泰与皇太极在后金都城盛京(今辽宁沈阳)成婚,苏麻喇姑作为布木布泰的贴身侍女随主人来到了盛京。到盛京后,苏麻喇姑很快就学会了满语和汉语,一手漂亮的满文与汉语书写水平赢得了当时全宫上下的交口称赞。苏麻喇姑心灵手巧,在裁剪方面也是行家里手,凡她做的衣服,既合身,又美观,因此曾参与清朝衣冠饰样的制定。她自幼生长在蒙古草原,骑术非凡,常常骑马外出为孝庄文到宫外办事,是孝庄身边最可靠信任的侍女。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年仅31岁的孝庄成为寡妇,而幼子福临才6岁,朝中大权旁落摄政王多尔衮手中,使孤儿寡母面临险恶的政治环境。而善解人意的苏麻喇姑始终如一的陪伴在主人身边,为她排忧解难,并担当起了孝庄与外界联系的桥梁。
网络配图
喝洗澡水的“怪癖”
苏麻喇姑平生有两大怪癖:一是不洗澡,二是不吃药。
说她终生不浴似乎也不准确。苏麻喇姑每年除夕会洗一次澡,但是这个澡不是盆浴也不是淋浴,而是取用少量的水,简单擦洗一下身体,然后再把这些用过的脏水喝掉。苏麻喇姑的沐浴习惯看似很怪异,甚至不卫生。其实这个习惯的养成是跟她的生活背景紧密相关的。在草原民族的观念里,水是用来供人和牲畜饮用的,而不是来浪费的,洗澡便是一种浪费。因此,她洗过澡后,还要向佛祖忏悔,忏悔她“浪费”水了。
在苏麻喇姑年老病重之时,她是依然拒绝吃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月,90多岁的她患了重病,腹内疼痛难忍,牵动了诸多皇子的心。当获知苏麻喇姑不愿吃药的消息后,康熙帝也急了。他下令让苏麻喇姑在原住处疗养。要知道按清宫规定,宫内服役者和下层嫔妃,凡患重病的,一律移居他处,以免传染他人。而且,他吩咐诸皇子将一种名为“西伯噶古纳”的药材混入鸡汤中给苏麻喇姑服用。但诸位皇子不论怎么劝说,她还是坚持不肯服用。皇十二子胤?心急如焚,他和福晋衣不解带,日夜守候在她的病榻前,精心服侍,陪伴她走完了一生中最后的时刻。
超乎寻常的葬礼
网络配图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七日,苏麻喇姑终究没有抵挡住衰老与疾病的袭击,结束了她那丰富多彩的一生,终年逾九旬。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当然算是难得的高寿。
正在塞外巡视的康熙帝获知她的死讯后,悲痛万分。并指示皇子:祖母事出,留七日再净身入殓。目的是想回宫后再亲眼看一看敬爱的额娘,向她的遗体告别。但后来他计算十五日才能回宫,于是再次降谕,让皇子们将苏麻喇姑遗体再留7天,等到他回宫后再定。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帝与苏麻喇姑之间的眷眷深情。回京后,以嫔礼为苏麻喇姑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她安葬在清东陵风水墙外东南方向新城(离孝庄太皇太后的陵墓只有1公里多点),其陵寝规格依照嫔的等级建造。对于一个宫中服役者来说,这一规格是超乎寻常的旷典殊荣
康熙帝有几个儿子?康熙的儿子们谁当了帝王
康熙皇帝生前有那么多儿子,他到底喜欢谁呢?
有人认为康熙皇帝中意的继承者是皇十四子胤祯,派他做抚远大将军,就是让他立军功、掌军权、树威信以备接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康熙皇帝培养皇十四子胤祯做抚远大将军并不能证明皇十四子胤祯就是康熙皇帝的意中人。证据如下:
第一,这远远没有当初培养皇太子胤礽那样做得更好。
当初康熙皇帝培养皇太子胤礽的做法是他自己外出,让皇太子胤礽监国——培养皇太子胤礽治理国家的能力,而不是外出打仗,即使是外出打仗,也是带在自己的身边。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做抚远大将军、掌握军权与培养接班人有着本质区别。
培养接班人是要全面培养的,更加侧重于管理国家;而做抚远大将军,掌握军权就简单多了!
第三,实际上,康熙皇帝对于每个子女都是很喜爱的。他都会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让他们干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法国耶稣会士白晋写给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说,康熙皇帝亲自给皇三子胤祉讲解几何学,并培养其科学才能。后又让皇三子胤祉等向意大利耶稣会士德理格学习律吕知识,“命臣德理格在皇三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殿下前,每日讲究其精微,修造新书”。康熙皇帝命在畅春园蒙养斋开馆,派皇三子胤祉主持纂修《律历渊源》,汇律吕、历法和算法于一书。皇三子胤祉还为《古今图书集成》的纂辑作出贡献,成为康熙朝一位杰出的学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皇帝对有的皇子练字,做出具体规定:每一日要写十幅呈览。在康熙皇帝的严格要求与督促之下,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七子胤祐、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祯等,都写得一手好字。皇二十一子胤禧,史载其“诗清秀,尤工画,远希董源,近接文征明”。皇三子胤祉和皇七子胤祐,以其尤长书法而受命书写康熙皇帝景陵的《神功圣德碑文》。
结论:康熙皇帝对于自己的儿子都喜欢。但是这些儿子们也都有些问题让他不太满意。